延續上一篇談到技術開發策略與方向, 從經驗上來說, 其實除非是已經很熟悉的領域, 不然你真的很難"預先洞見"很多要提早規劃或先做的, 除了諮詢資深的RD以及Function Manager之外, 能自己著墨與努力的, 無非就是趨勢面與產品面的觀察, 同時, 因為PM掌握整體產品的進展時程, 所以選擇合適的時機, 轉往下一個技術延伸的B領域, 就看PM去運籌帷幄的功力了, 至少我們家的雲端團隊就是這樣從"Voice Assistant語音助理"擴展到"文字聊天機器人Chatbot"的
從之前的故事中有提到, 因為我們家的IoT產品認證了Alexa Voice Service (AVS)的第三方產品, 所以一開始我們是從語音助理入門的, 從 Alexa Custom Skill一路學起, 摸著石頭過河? 沒這麼誇張啦~ 陸續也嘗試了Actions on Google, 小愛同學, 天貓精靈, 叮咚叮咚, OLMAI Voice Kit, Line Clova...等各家各式的智慧音箱, 及其在開放平台下的第三方語音, 從中也比較了各家的細節差異, 但總不可能一直在試各家的產品吧? 我們又不是專門在做產品分析的公司, 因此當市面上的各大平台都已經有一些開發經驗之後, 我們就思考應該來嘗試一下在台灣尤其熱門的LineBot, (當時的時空背景是Google Assistant還沒推出繁體中文介面的考量, 我們先來準備一些中文的對話內容吧!) 就這樣在一次偶然與RD的討論後, 加上過去在語音控制上已建立了不少自家產品的API, 就這樣利用"敏捷開發"的手法, 在短短一個月內, 就推出了自家的Linebot, 也順勢趕上了商展上的推展, 最後也"順便"投稿了Line Hack, 雖然我們的Linebot內容並不算創新, 也是以支援自家產品與服務為主, 但同時一石多鳥的發佈成果的安排, 還是讓我帶起了RD們的開發熱情!!
就這樣, 我們團隊從語音助理開發延伸到了文字聊天機器人, 兩個相近類似但使用場景又不太一樣的服務, 積極拓展給我們在各國的User, 可以搭配我們家IoT產品的周邊管道...但除了熟悉的"英文"與"中文"對話內容之外...其他語系的使用者怎麼辦? 下篇待續....